当前位置: 首页» 教学科研机构» 温病教研室» 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

概括介绍 师资队伍 课程建设及教学成果 科研成果

  一、学科发展历史

  温病教研室隶属于中医学院中医临床基础系,从1956年建校开始,就建立了温病教研室。温病学科是国家最早的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单位之一。2002年作为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重要组成部分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6年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2010年被批准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12年被评为校级优秀教学团队。

  温病教研室历史资源根基雄厚,有一批国内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如工程院院士董建华教授是温病教研室首任主任。工程院院士王永炎教授、印会河教授等著名学者都曾在学科任教。赵绍琴教授为全国著名温病学家,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全国政协委员。孔光一教授为首都国医名师,全国首批五百名名老中医,全国第一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全国优秀教师,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卫生部“有突出贡献的中医专家”;胡定邦教授、刘景源教授、宋乃光教授均为首都国医名师,宋乃光教授为国家级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专家、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刘景源教授为全国第五批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谷晓红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主任委员,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中国老年学及老年医学学会副会长。全国中医药院校温病学的教材主编,国家应对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联防联控工作专家组成员。经过几代人的艰辛努力,温病教研室名医辈出,教学成果丰硕,在全国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二、师资队伍

  温病学教研室目前有专任教师6人,博士后1人。其中教授4人,副教授2人。具有博士学位6人,硕士学位1人。温病学科是博士、硕士授予点,其中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6名。搭建了老、中、青相结合的优良学术梯队。谷晓红教授为学科带头人,全国首届杰出女医师,师承孔光一教授,第六批北京市级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党委书记,教育部中医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赵岩松教授为孔光一教授师承弟子、博士后,是温病教研室现任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教师和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于河获得校级青年教学名师。于河、刘果、刘铁钢、林燕等一批中青年教师,成为温病教研室的新生力量。形成了理论与临床、教学与科研、传承与创新的学术梯队。

  三、教学工作

  温病学教研室承担全校《温病学》、《中医临床基本技能训练》、《温病学》双语课程的教学任务,《温病学》课程是北京中医药大学骨干课程之一,授课对象包括五年制、5+3学制、九年制、专科、成人教育等不同学制学生。并承担《温病学专题讲座》、《温病学临床应用拓展》、《中医经典选读——温病学》等研究生课程。人年均课时数在250学时左右,我室教师谷晓红、赵岩松多次获得院级、校级优秀主讲教师称号,于河获得国家级教学比赛二等奖、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特等奖,刘铁钢校级教学比赛一等奖、特等奖、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设计比赛一等奖,刘果获得校级教学讲课比赛二等奖等。

  温病教研室教师参与并主持编写全国《温病学》教材,主编“三北”协编教材《温病学》,二十一世纪《温病学》、新世纪“十五”《温病学》、“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温病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教育教材《温病学》、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温病学理论与实践》,国家中医药十三五规划研究生教材《温病学说理论与实践》、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特色教材、《中医疫病学》教材。在全国中医药院校广泛使用,其中,人卫版十三五规划教材《温病学》还获得国家卫计委十三五本科优秀教材奖。还编写了一批教学参考书,温病实验课教材,温病见习、实习手册等一系列教材及教参,如《温病学同步练习册》、《中医经典等级考试指南》、中医经典教学和临床高级参考丛书《中医经典百题精解》、《温病精义》等,供教师及同学使用,得到了广大师生欢迎。

  举办了多期专业进修班,承办教育部中医类教指委的首届全国温病学高级研修班。在全国举办了四届温病学论坛,传播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术成果,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成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委单位,谷晓红教授任主任委员,发展委员、青年委员400余人,提高了学科在业内的学术影响力。在温病学科教育教学继承、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温病教研室承担了国家级、部局级、校级等各级教学课题共十余项。包括: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教育部重点课题、首都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课题,中医药人才人文素质实践教育体系建设、教育部本科教学工程项目、以及多项校级教育课题等。2016年温病教研室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二等奖等:塔层式高等院校温病学教学模式构建。

  四、科学研究

  温病教研室承担了国家级、部局级、校级等各级教学课题,谷晓红主持2018国家科技部重点研发项目“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3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北京市教委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市教委共建项目、北京市教委研究生培养项目、北京市自然基金等,曾获得了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赵岩松主持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宋乃光名医工作站”和多项传承、科研课题。于河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教育部新教师项目1项。刘果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刘铁钢主持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1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1项、北京市科技新星人才项目1项。林燕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项目1项、北京高等学校教育教学改革面上项目1项。目前的研究方向主要为:温病学的辨治思路指导温病及临床各科相关热证的研究。运用多学科方法开展温病学的实验、理论、临床研究等。

  教研室教师先后主编、编校出版了各种专著、医著,包括:《赵绍琴医学全集》、《温病学八大名著》、《孔光一临证实录》、《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中医疫病诊疗助手系列》丛书《名方精选》、《医案》、《温病纵横谈》1-4四部系列专著等。

  五、学术传承

  在名老中医传承工作方面,2008年建立首批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孔光一名医工作站”,2011年成为首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工作室。2016建立北京市中医药薪火传承“3+3”工程——“宋乃光名医工作站”。2011年获孔光一名医工作站获北京中医药薪火传承贡献奖,2013年获首届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中医药基金传承发展奖。2015年孔光一传承团队获得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传承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