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中医学院本草文献研究论坛成功举办第九期学术讲座

 

  2020年11月22日晚,中医学院本草文献研究论坛成功举办第九期学术讲座,讲座主题为“《黄帝内经素问》的前世今生”。主讲人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王瑞来先生。中医学院院长李峰教授致欢迎辞。本次讲座得到学界广泛关注,二百余名师生与会聆听。讲座由中医学院周云逸副教授主持。中医学院本草文献研究论坛隶属于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项目,服务于中医药人才培养及中医药文化的海内外传播。

1.jpg

  李峰教授在致辞中指出,王瑞来研究员1990年东渡日本任教,现为日本学习院大学东洋文化研究所研究员,并执教于早稻田大学,在国内担任四川大学讲座教授、北京大学客座教授、浙江大学兼职教授等;他对《黄帝内经素问》版本的研究,资料丰富,视角独特。

  《黄帝内经素问》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中医经典文献之一。王瑞来研究员在讲座中指出,研究《黄帝内经素问》的版本源流、刊刻、传布,对《黄帝内经》本身的研究及中国医学文献史的研究而言,都是不可或缺的环节。

  《素问》之名首见于东汉张仲景《伤寒杂病论》,现存史志目录中《隋书经籍志》最早提及《素问》。此书在隋以前已有散佚,至少从南北朝时期直至隋代,九卷本《素问》已佚失一卷,一直以八卷本流传。

  隋代《素问》全元起注本今已亡佚。北宋林亿校正《素问》均注明唐代王冰注本某篇在原来全元起注本某卷。由此,王瑞来研究员对全元起注本的卷次、篇名进行复原,此举对考察《素问》原貌具有重要意义。从复原目录可以看出,全元起注本的篇次编排相当紊乱,缺乏系统性。全元起注本也未能复原《素问》九卷八十一篇原貌。

  王瑞来研究员认为,在隋代全元起注本与唐代王冰注本之间成书的文献典籍中存在许多援引《素问》的文字,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校勘价值。比较敦煌卷子《素问》残本与现存资料的文字差异可以看出,敦煌卷子《素问》残本属于早于全元起注本与王冰注本的另外的版本流传系统,具有宝贵的版本学、校勘学价值。

  唐代王冰注二十四卷本的编纂流传是《素问》版本流传史的一大转折。王瑞来研究员概括王冰的整理工作包括调整篇次,重拟篇名,分合篇目,增益篇目,校勘文字五部分,全面客观地评价了王冰注本的优劣之处。

  王瑞来研究员指出,宋朝政府将《素问》奉为医学大经,组织人员整理、刊刻《素问》至少三次,分别为天圣四年(1026年)、嘉祐二年(1057年)与宋徽宗时期。北宋元符年间太医令刘温舒补足了隋代以来一直失传的《刺法论》与《本病论》,虽然佚文的真实性有待考证,但其工作使《素问》一书以新的形式达到完整。《素问》一书经宋代整理与颁行得到了空前的普及。元代以降,《素问》由官刻为主转向由民间书坊刊刻为主,校勘者少,释义者多,开始向专门研究的方向发展。明代官、私均有刊刻《素问》,其中嘉靖间顾从德影印宋刻本影响最大,流传海外;清代多刊刻清人的《素问》注释本。

  王瑞来研究员梳理总结了宋元明清时期《素问》刻本、和刻本的版本源流及保存地点,并指出《素问》流传史上至少经历了四次重大的、有决定意义的整理与版本变迁,分别为西汉后期李柱国整理本(传本定型化)、隋代全元起注本(整理注释)、唐朝中期王冰注本(重编并固定基本格局)与北宋中期林亿等人的整理(定本)。

  最后,王瑞来研究员展示了他绘制的《素问》版本源流图,并倡议研究者应注重培养思辨能力,结合新材料、新动向,唤醒问题意识,发掘旧有研究,发展形成新论。

学术总结环节,主持人周云逸老师指出,王瑞来研究员的讲座从文献学的视角,探讨《黄帝内经素问》在隋唐之际的版本流传、残本考证、注本评价,以及在宋元明清各个历史时期的版本刊刻、流传和现存主要版本情况,从而全方位地展现了《黄帝内经素问》这部中国古老的医学典籍的前生今世。此次讲座开拓了我们的视野,相信大家都深受启发。

  学术讨论环节,王瑞来研究员对与会师生的提问给予了详尽解答。讲座在与会人员的合影中圆满结束。

  中医学院

  撰稿:陈峥  审稿:赵百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