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基础医学院“岐黄讲坛”系列讲座时间表

 

捕获.png

第一讲
讲座题目:
辨体用方三论

主讲人王琦简介 :

 

1458899080252080727.jpg

  王琦,男,1943年2月生,江苏高邮人,国医大师。1980年毕业于中国中医科学院(原中医研究院)获得硕士学位。1980年至1994年任中国中医科学院研究生部副主任,1994年至2 001年任中国中医药报社副总编。现任北京中医药大学终身教授、主任医师、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央保健委员会会诊专家,国际欧亚科学院院士。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体质研究专业委员会会长。第二、三、四批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中医药传承博士后合作导师。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的有突出贡献专家。2013年获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称号、首都劳动奖章、何梁何利基金科技进步奖,2014年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终身成就奖。

  先后主持国家级科研项目11项(包括“973”项目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1项),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部级一等奖8项,二等奖6项,发明专利6项。主编专著67部,发表论文400余篇,SCI收录15篇。先后培养学术继承人7名,博士后10名,博士、硕士88名,各省市研修人才数十名。

 

第二讲
讲座题目:
解开中医脉诊之谜

主讲人寿小云简介

1458899105604069065.jpg

  寿小云毕业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系,先后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和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药品审评中心工作,现任世界中医药联合会脉象研究专业委员会副会长,全国临床诊断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医诊断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北京中医药大学特聘临床专家。

  寿小云毕生致力于中医脉学研究,精通中医脉学和心理脉学,为我国仅存几个精通中医脉学的学者,率先提出中医大健康脉象诊断体系理念,并建立与之配套的辩证脉法、疾病脉法、心理脉法(又称脉象读心术),社会适应脉法学说,形成首个符合世界卫生组织(WHO)“身体、心理、社会的完满状态”健康定义,心身健康一体化的新型脉象诊断体系。

  寿氏脉学大健康脉象诊断体系是其特点既考虑到人的自然属性,又注重人的社会属性,使对人类健康的认识不仅仅是躯体没有疾病,而且力求身体、心理、道德和社会适应性完好基础上完美健康状态,使医学从单一生物医学模式演变为生物—社会—心理—环境医学大健康模式转变。

  寿小云辩证脉法保留了传统中医辨证施治的精髓,但病症信息感知不同于传统脉象,特点是直接感觉各脏腑器官的阴阳表里虚实寒热和风寒暑湿燥火六淫邪气,提高脉诊特异性和精准性,使不同脏器疾病属性的识别诊断变得简便易行。

  疾病脉法号脉直接诊断西医疾病,包括五脏六腑及全身各组织器官。能迅速识别脑梗塞前兆、中风急慢性期脉象诊断、脉象识别高低血压数值、动脉硬化冠心病、心肌肥厚、瓣膜病变、呼吸消化、骨质增生、软组织损伤、肝胆肾前列腺结石、息肉、囊肿、肿瘤、妇科等各种西医疾病等。

  心理脉法将古老的中医脉象引入对人类心理和心理疾病诊断范畴,通过深窥患者隐藏在内心深处的心理信息,如儿时的重大心理创伤、患者的心理特征、性格特征,心理素质、心理潜质、心理缺陷和心理疾病等,对人体真实的内心世界作出正确评估和了解;同时为心理创伤、焦虑、抑郁、痛苦、悲伤、强迫、暴力倾向、自杀倾向等各类心理状态的获知,以及心理疾病的早期诊断和治疗提供了新的途径和方法。

  社会适应脉法以社会适应性良好为目标,引入人生、事业、前程、婚姻、家庭等社会学科领域,以解决人生、社会、事业中的社会适应问题,通过脉象人生轨迹,脉象家族背景,家庭夫妻子女的亲情疏离,脉象事业环境顺逆,个人基础素质等各方面综合判断人生历程,使人类能够通过脉象形态的改变去了解和感触人类的家族、社会、人生、事业、前程、婚姻、家庭等各方面的结构框架和相互关系,提高社会适应能力,从而站在一个更加积极主动协调和睦的立场上去规避风险,进取事业,改善友邻,和睦家庭,取得人生、事业、前程的最佳效应,从而使中医脉诊进入到更高的社会学科的诊断领域。

  寿氏脉学大健康脉象诊断体系优势是将疾病、心理、社会适应、中医辨证等不同学科领域的医疗诊断行为纳入到同一诊断框架下,形成跨越中医号脉辩证、号脉诊病、号脉读心、号脉识社会等多功能领域,完整的中医脉象诊断体系。使临床上做到可以同时收集疾病、心理、社会适应脉象信息进行综合诊断,亦可以达到单独“凭脉诊病”、“凭脉诊心理疾病”、“凭脉诊人社会适应度”的效果,为适应新形势下对社会健康保障体系的新需求,为中医脉诊现代化,中医走向世界架构一个良好的研究平台。

  寿小云在国内外进行了数十次中华脉学教授及讲学,并应邀到澳洲、新西兰、马来西亚、新加坡、台湾、香港、澳门等多个国进行讲学及学术交流,推广中医脉学,受到各方热烈欢迎。

 

第三讲
讲座题目:
失眠的中医特色辨治

主讲人李峰简介:

  1458899153517044975.jpg

  李峰,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博士后指导老师。中国残疾人康复协会中医康复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副主任委员,世中联呼吸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曾讲授中医诊断学等7门课程,指导博士后2人,博士生18名,硕士生40余名。主持了省部级以上教学项目4项,获得全国高校优秀青年教师奖、北京市教学名师奖等省部级以上教学奖励6项,教学论文18篇,主编出版教材3部,教学参考书5部。

  作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学术骨干和局级重点学科带头人,主持了省部级以上课题8项。发表学术论文260余篇、SCI收录4篇、EI1篇,编写专著20余部,专利1项。获得省部级以上奖励8项。

  此外,多年从事临床研究,擅长治疗失眠、慢性疲劳和劳损、过敏等疾病,曾在非典发热门诊工作,获北京市抗击非典优秀个人奖章,援藏1年,熟悉民族医学医疗和养生保健方法。曾作为高级访问学者在卢森堡公共健康研究中心所承担的欧盟资助的有关中医药抗艾滋病和抗肿瘤的两个项目的研究工作,同时应欧盟使团邀请,在欧洲议会大厦为欧洲议会官员和工作人员做了以“绿色健康”为主题的中医讲座,增进了欧洲议会对中国文化的了解和交流。

 

第四讲
讲座题目:
经典理论——中医临床的灯塔

主讲人陈明简介:

  1458899189137075754.jpg

  陈明,医学博士、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学术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仲景学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兼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席健康科普专家;中央电视台“中华中医药”、北京电视台“养生堂”等栏目主讲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首届“教学名师”及“十大我最喜爱的老师”。

  师从于我国著名中医药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刘渡舟教授,自1983年始从事中医的医、教、研工作,尤对中医的四大经典著作颇有研究,潜心研究张仲景学术思想,主张中医临证与科研必须以中医理论为指导,充分体现中医整体观念、辨证论治的传统特色,理论联系实际。临床上灵活运用经方治疗脾胃疾病、肠道疾病、肝胆疾病、心脏病、咳嗽、气喘、发热类疾病、糖尿病、痛风、高血脂、慢性疲劳、口腔溃疡、痤疮及各种皮肤痒疹、妇女月经不调、带下病、乳腺病、小儿厌食、消化不良、小儿发热等内科、妇科、儿科、皮科疾病及多种疑难杂证。著有《中医四大经典临证指要》丛书、《伤寒论讲堂实录》等学术专著15部;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主持及参加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国家科技支撑计划等科研项目5项;获科研成果奖4项。

 

第五讲
讲座题目:
仲景治略与临床应用探讨

主讲人王新佩简介:

  1458899407960053190.jpg

  王新佩,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基础系主任,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金匮要略》课程负责人、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金匮要略》副主编、北京市精品教材《金匮要略》主编。从事中医临床基础的教学、科研和临床工作近40年,多次应邀赴法国、韩国、新加坡、香港和台湾地区讲学和学术交流,对仲景学术思想和经方的临床应用研究几十年。有一定的心得和体会,深受国内外学者好评。

 

第六讲
讲座题目:
应用温病学辨治思路指导疑难性发热的体会

主讲人谷晓红简介:

  1458899377001038264.jpg

  谷晓红,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副校长,兼任中国老年学学会医药保健康复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分会副主任委员。

  从事中医学教学、科研、临床三十二年,师从全国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谷晓红教授在长期临床实践中积累了较丰富诊疗经验,擅长内科、老年病、妇科、儿科等疾病的治疗与康复保健。现主讲北京中医药大学本科生、研究生温病学课程,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临床基础学科的温病学学术带头人。

  曾参加教育部《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计划》高等学校骨干教师资助计划。主持多项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卫生部的科研课题,曾获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和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

  发表学术文章100余篇,主编、参编著作30余部,是高等中医药院校新世纪十二五规划教材《温病学》主编、研究生教材主编、总编中医经典教学和临床高级参考丛书 《中医经典精解》 ,主编 《温病条辨百题精解》 、《温病精义》、创新教材《中医药大学生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教程》等。

  曾多次应邀到英国、德国、法国、意大利、瑞士、日本、韩国、新加坡、马来西亚、中国香港、台湾等地进行学术交流。传染性非典型性肺炎流行期间,参加国务院召开的中医药抗击非典会议,大力倡导运用中医治疗传染性疾病。在人民日报等报刊发表文章。

  近年来作为中医药教育工作者,根据中医学“不治已病,治未病”的健康理念,积极传播中医健康文化,专著《治未病延年益寿》人民卫生出版社、《养生有方》华夏出版社。在北京青年报发表和网上视频举行健康与养生专题讲座。在光明日报发表“上医医未病之病”整版文章。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中国之声国医堂养生栏目中连续播讲两个月。

  在奥运期间作为受聘于奥组委的通用培训专家, 2010年聘为中国妇联和女性健康基金会举行的女性健康中国行的首席专家。

  曾获北京市优秀青年教师

  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德育先进个人

  全国首届杰出女医师

  北京市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