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本科教育» 认证评估» 评估风采

评估风采

中医学院内经教研室、伤寒教研室、方剂教研室、中医诊断教研室集体备课

 

强化学生基本功,重视课程形成性评价

不断践行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的深度融合

  9月8日晚,内经教研室联合伤寒教研室、方剂教研室、中医诊断教研室在线上开展了集体备课活动,来自4个教研室的32名教师参与了本次集体备课,中医诊断教研室薛晓琳主任、马捷副主任、内经教研室禄颖主任、钱会南教授、方剂教研室高琳主任、张林教授、伤寒教研室刘敏主任、王庆国教授、李宇航教授、汤阳老师分别针对学生学情情况、各教研室课程思政开展情况、形成性评价情况等内容进行了代表性发言。

  本次教学活动由中医诊断教研室薛晓琳主任主持,提出了本次集体备课的议题,主要围绕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深度融合的践行情况以及各课程的形成性评价与学情情况展开讨论,依次按照学生的课序安排,由中医诊断、内经、方剂、伤寒教研室的教师代表性发言。

  薛晓琳主任首先介绍了中医诊断学的形成性评价内容,指出形成性评价是基于中医诊断学的课程特点及课程目标基础上进行的,除了考核学生对基础知识、基本理论的掌握外,还重视四诊技能及辨证思维能力的相关考核。同时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的考核,如将翻转课堂的内容作为评价指标之一。分析了学习中医诊断学阶段的学生学情情况,针对学生基本功不足的问题提出建议。 在课程思政建设方面,提出作为学校首批课程思政示范课,教研室课程组近几年在课程思政建设上不断完善,今后还会继续在课程思政与专业内容的深度融合上下功夫。

  马捷副主任提到,作为青年教师,在老中青的教学梯队传承过程中,向各位专家学到了很多教学方法,在课程思政教育的践行方面,也受到各位教授的启发。提出中医治病的有效性其实是文化自信的体现。因此,讲课中的案例分享使学生能体会到精湛的中医技术能服务于大众的健康医疗活动。

zz1.jpg

  随后,内经教研室禄颖主任分析了内经学习阶段的学情情况,指出学习内经时,学生已学过中基、中诊、中药,然后进入到经典的学习,是学生接触的第一门经典课程。针对学生在经典原文背诵中存在的问题,提出让学生提前诵读的要求,也是内经教研室一直延续的传统。在内经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面除了标准化考核外,还有随堂经文背诵或课堂互动研讨,或者思维导图、作业等形式作为考核方式。

  之后,钱会南教授介绍内经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提出以下四点:(1)开展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可行性。提出仁心仁术是中医药课程思政的一个立足点和发力点,《内经》中有丰富的思政元素,课程思政课题的申报与完成,促进了内经课程思政教学的展开。(2)课程思政教学的开展,根本点在教研室,教学一线的教师是真正把课程思政落到实处的主体力量。教研室全体老师对每一章的课程思政元素进行了梳理,并交流讨论,不断提升课程思政的教学水平。(3)注意点和面结合,如概论中内经的学术特征、哲学思想、功能性、整体性、运动性的内容及古代医家的治学精神,均是课程思政元素,在每一章节中均有体现,在教学中以点带面,在各个环节融汇到教学中去。(4)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不同。作为专业课,在课程思政融入时,要做到润物细无声。针对内经课程的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已经发表了文章,总结了内经课程思政元素的梳理挖掘与运用。

  方剂教研室高琳主任就学习方剂阶段的学情情况进行了分析,提出学生在背诵方面不足成了目前的共性问题,可能与课程学时压缩,更重视学生理解拓展能力有关。在方剂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方面,除了期中、期末的标准化考试之外,基于方剂学的课程特点,将课堂提问方歌作为考核方式之一,多种形式的作业、课堂讨论、思维导图、慕课堂中的多次小测均作为考核方式,考核后教师会对学生的考核结果进行点评的反馈。

  随后,高琳主任提出在方剂学的课程思政建设方面,做了学生的调查问卷,结果显示,学生对于中医文化的认同度得到了提高,如生病之后会选择中药治疗或会采取中医养生的方式。刚刚入学的一年级学生非常有学习热情,真正去学习一些知识后,就会变得比较客观,能更好地看待中医的强项和不足,有利于学生的后续学习和发展。

  张林老师随后介绍了英文课程的形成性评价情况,指出英文课程会有经常性的、阶段性的小测验,一直以来也是国际学院课程体系的一个特色。

zz2.jpg

  伤寒教研室刘敏主任分析伤寒学习阶段的学情情况,指出伤寒论课程是在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经学完之后,从基础走向临床的一个过渡的中医临床基础学科,需要做的首先要打牢学生基本功,对之前所学内容进行回顾的基础上再进行学习。

  提出伤寒论的形成性评价,除了期中、期末的标准化考试之外,平时还注重学生的基本功训练,通过提问不断强化。新的培养方案要求所有中医学专业学生需通过中医四大经典等级考试二级水平,是考核基本功的办法。此外,也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情况,采用论文写作、见习报告、学习心得、平台测试等方式考核。从课程考试的情况看,学生区分度较好。

  随后,王庆国教授针对伤寒论课程的特点,强调了三点意见,一是伤寒论是门经典课,经典是中医的精华,要给学生进一步强调经典课的价值与核心内容,如总书记所说要“传承精华”。二是要在入门课程的基础上,起到一个整合中基、中诊、中药、方剂、内经的作用。伤寒论课程内容与临床结合更紧密,本门课程就是要起到整合之前所学基础知识的作用,三是伤寒课程之后,要学习金匮要略课程,之后学生进入到临床学习阶段。因此,伤寒论课程的定位,就是经典课和桥梁课。

  针对课程思政内容,王庆国教授表示赞同钱会南老师所说的,重视专业课的特点,经典课中课程思政的内容是非常丰富的,能充分体现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其中蕴含的丰富辨证思维方法,也彰显出中华文化的优秀内容。而经典课程中贯穿的医家的高尚医德,也是课程思政的内容。此外,其中涉及的方药与辨证,也可以很好的让学生们加强专业思维,以及对中医的热爱。像陈明老师、李宇航老师等先生们,能很自然的把思政内容体现出来,不要单纯说教,为了思政而思政,这样的效果不好。老先生传承下来的授课经验是较成熟的,年轻的同志们成长也较快,老中青的教学梯队发展也较好。

  之后李宇航教授谈到了两点感受。一是这种跨学科的备课形式非常新颖。无论从相互鼓励,还有从学科知识上,包括相关学科的整合方面都有积极的意义。二是从目前的学科发展看,大家都有一种忧虑,担心后继的问题,但总体来说,咱们学院的老师仍然是高水平的,我们应该有充足的信心。

  最后,青年教师汤阳,提到了自己在加强学生基本功方面的心得,提出在学生一年级时以整班建制背诵经典,成效是较显著的。学办也给予了一定的支持。

  通过本次集体备课,各教研室进行了充分有效的交流,对于学生各阶段的学情特点有了进一步的把握,对于各课程的特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在形成性评价、课程思政建设方面互通有无,对于课程知识的贯通链接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利于教师育人能力和水平的提升。

  中医学院

  撰稿:禄颖、刘敏、高琳  审核:薛晓琳、刘菲、费宇彤、李晨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