谷晓红

copy.png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共党员。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工作指导老师、首都名中医、全国首届杰出女医师,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示范课程和教学团队负责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北京市优秀教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德育先进个人,北京高校教书育人“特级教授”,北京市第二十九届奥运会残奥会先进个人,2024年首都劳动奖章获得者,2022年岐黄杯全国中医药博士生优秀论文评选活动中优秀论文指导老师。教育部中医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委员,全国中医药教育发展中心主任,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教育部《温病学》课程联盟理事长,全国首批虚拟教研室《温病学》虚拟教研室主任,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副理事长。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温病学》课程带头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中医疫病学传承创新团队负责人,国家重点学科中医疫病学学科带头人及中医临床基础学术带头人。


一、深耕教学四十年年,打造金课,领衔行业

北京中医药大学温病学教师团队成立67年来,作为中医学主干学科,开展了大量温病教学、科研及医疗工作,积淀深厚,名家辈出,如今已成为带动全国温病学科发展的领头团队。

谷晓红教授从事中医学教育教学、科研、临床及管理工作40余年,培养硕士27名,博士19名,博士后4名。为北京高校优秀本科育人团队负责人、教育部课程思政教学名师。“疫情下的中医药智慧”示范课获首届北京高校教书育人“最美课堂”一等奖,捐出10万元奖金用于设立教师思政基金。

率先构建理论延伸临床的温病教学体系,负责教育部教学案例库建设,组织编写全国温病学课程思政教案。先后主编了国家“十二五”“十三五”“十四五”行业规划教材《温病学》、十三五研究生教材《温病学理论与实践》《温病学说理论与实践》及第三版《中医药学高级丛书—温病学》高级参考书等教材10部、教参22部,其中,主编的“十三五”《温病学》教材,荣获首届“全国教材建设二等奖”;作为课程负责人的“温病学”课程,荣获“国家级一流本科线下课程”。牵头编写“十四五”《温病学》教材,从申报选题到组织编写团队,开展顶层设计、与时俱进突出创新、逐字逐句编写并审核教材,亲历亲为,精益求精,以高度的责任心、深厚的中医经典功底和丰富的温病学教学经验,高效、出色地完成了教材主编工作。


二、培养温病师资队伍,推广经典,传播文化

多次举办全国师资班,培训全国中医药院校中医经典教师2300余人,通过名医工作坊、传承室站等在北京中医药大学及山东、厦门、陕西等地附属医院带教、指导,培养了大批中医青年骨干人才,提升地方师资、医疗工作人员临床水平。依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课程联盟、虚拟教研室、名医传承平台、疫病平台、全国中医经典等级考试等多维国家级平台推广教育科研成果,引领全国温病学师资建设。

牵头中医拔尖创新人才培养实践的教改项目,首创“全国中医经典等级联考”,辐射全国院校达47所,参考考生数7.2万人次;先后主持获得国家级高等教育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项、以及北京市教学成果特等奖等教育奖7项。

抗疫思政融课听众1.5万人次;《师说》节目讲述中医抗疫,获评国家广电总局创新创优节目,被中宣部《新闻阅评》肯定,被评为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德育先进个人。

曾多次在中国教育台接受访谈及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发文,为中医药行业发展和中医药教育、疫病学科建设等建言献策,推动了中医教育发展。

致力于中医文化传播,受教育部邀请向全国1000万名大中小学教师讲授中医文化;主持北京冬奥会中医药文化“10秒体验馆”建设,国内外受众超1亿人次,得到了国际媒体的广泛赞誉,为中医药文化的科普传播提供新范式。


三、牵头国家重大项目,科研探索,反哺教学

主持10余项国家级科研项目,其中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1项、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专项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项。牵头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项目,带领全国上千名研究者首次基于多模态数据完成136位国家级名老中医“道术结合”的全人传承研究,成果融入院校教育,首次跨地域开展不同名医治疗20种重大难治病的比较研究,形成18种重大难治病优化方案,总编国家新闻出版署“十四五”重点图书《大医传承文库》系列;发表学术论文280余篇。

项目成果已在全国2300家医疗机构和5000名医务人员中推广使用,有效增强了各地基层医疗服务能力;部分研究成果反哺教学,进入本科课程,将名老中医传承工作与中医药院校教育进一步深度融合。

牵头国家级首批中医药创新团队“中医疫病学传承创新团队”,研究并出版了中国科协首部《中医疫病学学科发展报告》,为未来中医药抗疫提供国家层面的政策建议。主编全国“十四五”首部《中医疫病学》教材,搭建全国首个疫病大数据平台。承担科技部基础资源调查专项首个疫病古籍研究项目,构建标准化疫病文献辑录方法和疫病防治经验挖掘方法,对350种疫病古籍及12个省市疫病史志资料进行文献辑录及研究,校注40余种中医疫病古籍,编纂为《中医疫病古籍典藏》四卷,即将在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在全国范围产生引领示范作用。

谷晓红教授带领团队致力于儿童中医健康研究与服务二十余年,围绕胃肠积热,开展了理论、实验和临床多方面研究,在深圳、北京500余所幼儿园开展了胃肠健康调研与科普教育服务。


四、抗击疫情奋勇当先,发挥专业,服务社会

作为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主任委员,担任国务院应对新冠联防联控机制科研攻关组专家、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应对新冠联防联控工作专家组专家,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为新冠防治建言献策。

参与国家级和北京市中医药防疫指南,领先发布《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中医诊疗手册》,开展“战疫肩并肩”公益活动,推出新冠防治康系列方。

组织培训辐射医生50余万人次,为高校防疫提供示范兼政策咨询,在疫情期间为首都高校防疫工作做出了突出贡献。

支援冬奥会志愿者团队,实现零感染;在中俄合办的“2021中医药抗疫与医疗大健康前沿发展专题培训”介绍中医对防疫的历史贡献与现实价值,传播“中国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