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雷蕾,男,医学博士,副教授,主治医师。2018年进入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博士后流动站,2020年顺利出站,正式入职中医基础理论教研室,教学科研岗。现为中医基础党支部宣传委员、纪检委员,中医基础理论实验室安全员。
教学方面:承担本科教学,主讲多门必修课程,包括本科专业必修课程《中医基础理论》《中医学基础》《中医基础学》和《中医学基础概论I》;以及本科生公共选修课《中医系统论导论》《中医时间医学与临床》和《五运六气概论》。教学中主动向教研室前辈请教,认真听课、备课。加入了钱会南教授名师工作坊。积极创新教学理念,开展教育教学研究,依托天人医学综合实训平台(观天阁),对标未来“数智化”教学新模式,探索以客观数据为支撑的中医理论实训教学模式。主持或参与多项教育课题,其中包含课程思政示范课建设项目。发表多篇教学论文。作为编委参编“十四五”创新教材《中医系统论原理》和著作《五运六气入门解惑》。作为副主编参编《中医基础理论思维导图与试题解析》。
育人方面:成功指导多项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包括国家级、北京市级和校级,并且获得北京市级奖、房山区级、校级和院级奖。被院团委聘为“桃李共荣”交流项目指导教师。依托中医学院“橘井青苗”平台,指导本科生顺利完成科研项目,并发表多篇科研论文。
科研方面:潜心学习程士德教授开创的“四时五脏阴阳”理论研究方法,总结学科前辈们对脏象学说内涵的研究思路。基于“善言气者,必彰于物”的理论指导,创新性提出以肠道菌群为媒介的“脾应长夏”机制研究。主持或参与科研课题十余项,其中包含多项国家级与省部级课题。注重及时总结科研成果,坚持继承创新,凝练科研思路:研究脾虚相关疾病的发病机制时,不再局限于人体自身,需结合传统五脏应时理论与现代环境暴露组学开展研究。共发表学术期刊论文二十余篇,并参与科技成果登记,获得北京科技人才研究会麒麟科学技术奖,参与获批专利多项。
临床方面:中医内科学主治医师,医术传承自首都名医刘燕池工作室负责人马淑然教授。擅长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慢性胃炎、溃疡性结肠炎、肠易激综合征等。此外,跟随马淑然教授学习了浮针、元气形神针法。
社会任职及公益:担任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理论分会青年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感染病分会青年委员;世界中联经方专业委员会理事;北京中医药学会中医基础工作委员会青年委员;北京中医协会中医特色疗法工作会副主任委员;北京市科协决策咨询专家团队青年研究员;北京中医协会文化与养生融合发展工作委员会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健康产业分会理事。时刻谨记“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源泉,也是中华民族最鲜明的民族禀赋”。积极参与教学改革,全过程参与观天阁建设,和学生宣讲团组织与培训,完成近百场国内外访问接待讲解工作。21年起连续每年举办“中医基础绘画大赛”,鼓励学生守正创新,持续推广中华文化和中医理论中蕴含的系统观念。积极参加中医理论学术交流、西学中班讲座、节目科普等活动,助力北中医文化与学术传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