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赣生

附件1:个人一寸笑脸照.jpg


钟赣生,男,生于1961年5月18日。任职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三级教授,主任医师,中医临床药学专业博士生导师,校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校教育指导委员会委员。国家药典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名誉主任委员,“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药学》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版)《中药学》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药学》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药学专论》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药学》主编,教育部国家级本科教育精品课程中药学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药学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家级本科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药学课程负责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药学》课程联盟理事长,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保健食品审评委员会委员,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中药新药审评专家,国家药监局古代经典名方中药复方制剂专家审评委员会委员,中国科协科技人才评审专家,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会长,中国海洋学会海洋中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教育指导委员会理事会理事,教育部全国研究生教育评估监测专家库专家,北京中医药学会中成药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北京第三批中药骨干人才培养项目指导老师。

1979年9月考入江西中医学院中医系中医专业本科,1984年7月15日本科毕业,获医学学士学位、江西省教育厅颁发的优秀毕业生称号;同年考入北京中医学院(现北京中医药大学)攻读中医学科中药专业硕士研究生,师承首届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1987年7月10日毕业,获医学硕士学位。

毕业后留校(中药教研室)从事中药学教学、科研工作至今,历任助教、讲师,1994年破格晋升为副教授,1995年6月30日获硕士生导师资格,1999年12月31日晋升为教授,2007年3月29日获博士生导师资格。1991年获北京市优秀教师称号,1994年被评为北京市高校优秀青年骨干教师,1996年被评为北京市青年学科带头人。1994年任北京中医学院基础部中药教研室副主任,1999年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2002年起任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现中医学院)中医方药学系主任, 教育部国家级本科教育精品课程中药学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中药学课程负责人,教育部国家级本科教育精品资源共享课中药学课程负责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主任委员,国家级普通高校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二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九版)《中药学》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中药学》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药学专论》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药学》主编,国家级普通高校十一五规划教材、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统编教材《中药学》(第二版)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七年制(长学制)教材《临床中药学》副主编,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全国高等学校中医药对外教育规划教材《中药学》副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供中西医结合专业用)副主编。

作为第一作者或独著发表论文65篇,作为通讯作者发表论文123篇(其中SCI论文7篇),主编学术著作、教材25部,副主编学术著作、教材22部,主审教材4部。作为课题负责人先后主持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课题1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4项,北京市自然基金、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北京市教委等7项部局级课题,校级课题3项,横向联合课题1项。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2项国家级、3项部局级、2项校级科研课题、3项横向联合课题。科研主攻方向为中药配伍禁忌本质的研究、中药治疗酒精中毒性疾病的研究。

本人作为第七完成人的项目“经典方剂类方研究模式与中药配伍禁忌规律性发现的关键技术及应用”荣获202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作为第五完成人的“中药十八反配伍禁忌科学实质及规律性发现与理论创新”项目获2019年度“步长杯”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作为第二主编的《高级中医药学丛书·中药学》2015年12月获2015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一等奖。作为第三主编的《中国药典中药材及饮片彩色图鉴》2017年5月获第一届山西出版奖优秀图书奖、2019年11月获2019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二等奖。作为第二主编的《临床中药学》第一版2017年11月获2017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学术著作奖三等奖。

本人作为教育部、北京市教改课题负责人研发的中药学多媒体课件先后于2004年10月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2004年12月获中央电化教育馆和教育部基础教育课程教材发展中心联合举办的第八届全国多媒体教育课件大奖赛优秀奖,2005年11月在中华医学会第五届教育技术学术大会上被评为优秀多媒体课件一等奖并在大会演示,2006年6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被评为优秀教学软件一等奖并在大会演示,2006年10月获教育部信息中心举办的第六届全国多媒体课件大赛高教组(理科)二等奖。作为北京市教改课题负责人研发的中药学基本功训练课件于 2009年5月在中华医学会教育技术分会第六次全国学术会议上被评为多媒体课件一等奖,2010年11月在中国教育技术协会中医药专业委员会、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教育技术研究会第六届学术年会上被评为多媒体软件一等奖,2009年1月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

作为主要参加者研制的《神农中医药电脑辅助教学系统》(本人为五门学科中的《中药学》主编)获1994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科技进步贰等奖、1990-1994年度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优秀教材壹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的“基于“三要素”的中药药性构成及实质研究”2013年11月获得2013年度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作为主要参加者参加的 “中药辛热药性实质研究与认知模式构建” 2014年12月获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