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医师,致公党党员,美国Buck老年研究所访问学者。多年从事中医药教学(双语)、科研、临床工作。现任中医学院中药教研室主任,北京中医药大学重点培育学科中医临床药学学科负责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航海中医药学学科骨干。兼任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核心课程《中药学》课程联盟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常务委员,北京植物学会常务理事,世中联翻译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航天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致公党北京市侨海工作委员会、妇女工作委员会委员,致公党北京市朝阳区科技委、医疗委委员。
多年来从事中医药基础理论及临床应用研究,致力于推动中医药现代化研究、推动中医药在航天、航海等特种医学领域的基础与应用研究,突出传统学科优势,发展新兴交叉学科,对接国家重大需求,为解决航天、航海医学问题提供中国的中医药方案,处于国内、外领先水平,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及潜在的社会和经济效益。在国内外知名期刊和国内核心期刊以第一作者或通讯作者发表高水平研究论文100余篇,其中SCI收录16篇,累计影响因子64.2;参加教材及学术著作的编/译20余部。先后受邀赴英国、澳大利亚、俄罗斯、葡萄牙、波兰、新加坡、西班牙、罗马尼亚等国进行学术交流和讲学。入选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曾获中国科学院王宽诚博士后工作奖励基金、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
代表性学术成果:1、辐射损伤的中医药防护研究: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提出:中医药“天人合一”“阴阳自和”的生命观,“整体调节”“辨证论治”的诊疗观,以及多靶点的起效方式,在海、天辐射损伤的防护中有不可比拟的优势。该研究丰富并促进了中医药在辐射防护领域的应用与发展,“急性辐射损伤的中医病因学探讨”,入选2017年度“中国百篇最具影响国内学术论文”和2019年度F5000,“基于‘肾主生殖’探讨男子生殖之精和胎孕的关系”入选2022年度F5000。同时研发了对辐射引起的多系统损伤起全方位防护作用的药食两用产品,已获国家发明专利授权1项。2.中医药在航天医学中的基础与应用研究:主持2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面向空间站载人飞行的航天医学问题,进一步发挥中医药理论和疗效优势,以科技创新提升航天中医药研究水平,形成自成体系的特色方案。获授权1项发明专利。3.积极推进教学改革,作为课程负责人的《中药学》课程荣获北京中医药大学一流课程及课程思政示范课程。领衔我校针对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整合课程《方药学》和中医学方向课程《<神农本草经>临床应用创新课程》建设,真正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双层面的方与药的整合及医与药的融合,使辨证-立法-施药-识药-组方各环节的知识点立体化、一体化,并使学生明晰药物疗效及应用古今异同,获得学生及学校的高度认可。
临床师从著名国医大师颜正华教授,善于调治情志障碍(焦虑、抑郁等)、睡眠障碍、慢性疲劳综合征、多发性抽动症等;治疗消化系统疾病如消化不良、急慢性胃炎、胃溃疡、急慢性结肠炎;呼吸系统疾病咳嗽、过敏性鼻炎、哮喘;心脑血管疾病如冠心病、心律失常等;妇科疾病如月经不调、痛经、闭经、附件炎、不孕症、更年期综合症等,以及痤疮、湿疹等疾病。由于多年从事运动系统及辐射防护的研究工作,因此对骨质疏松、肌肉萎缩、骨质增生、椎间盘突出、少弱精子症以及肿瘤放化疗前后的中医药调理等,疗效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