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发展历史

医史文献教研室是由原基础医学院中医文献教研室和中国医学史教研室合并而成的,是中医医史文献学科的主体。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的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本学科由著名中医学家任应秋教授于上世纪50年代创建,1981年、1996年分别被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和中医学博士后流动站,2002年被批准为北京市重点学科,2007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国家重点学科,本学科作为中医学的二级学科进入了国家重点学科的行列。现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名誉副主任委员单位。


二、师资队伍

医史文献教研室目前共有专任教师6人,其中副教授2人,讲师4人。具有博士学位4人,博士后2人。


三、教学工作

医史文献教研室承担全校《中医文献学》、《中医药信息检索》、《中国医学史》、《中外医学史》、《中医汉语Ⅰ》、《中医汉语Ⅱ》等课程的教学任务,并承担《中医文献学》、《文献检索》、《中国医学史》、《中国医学史(英语)》、《中国传统文化(英语)》等研究生课程。授课对象包括5年制、5+3学制、9年制、留学生、成人教育等不同学制学生。我室教师积极参加讲课比赛,陈昱良获得2019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讲课比赛二等奖,孙灵芝获得2023年教育部高等学校医学人文素养与全科医学教学指导委员会医学史课程中青年教师授课比赛二等奖。

医史文献教研室教师参与编写全国医史文献学科相关教材,如李柳骥参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医文献学》、科学出版社《中医文献学概论》;孙灵芝参编国家卫健委“十四五”规划教材《医学文献检索》、科学出版社《中国医学史》、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程之范医学史》等;马明越参编

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中西医文献检索》。还编写了一批教学参考书,如陈昱良的《中国医学史习题册》为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的配套习题册,供教师及学生使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欢迎。

协助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承办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文献研究与临床应用研修班”(T20240101008)。在全国传播北京中医药大学医史文献学术成果,在中医医史文献学科教育教学继承、改革与创新等方面做出积极贡献,医史文献教研室承担及主要参与各级教学课题多项,包括:主持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课题,参与北京教育科学规划课题、北京党建研究会课题等。

医史文献教研室负责医心史志沉浸式体验教室建设,为传统中医药基础知识的教学开创新的方式和局面,进一步拓展“第三课堂”,作为传统文化、爱国教育等教学基地提供参观和体验活动,举办学术沙龙、学术讲座、中医药文化体验以及外事接待。


四、科学研究

医史文献教研室科研领域聚焦于中医临床文献、中国古代医学史,承担了国家级、部局级、校级等各级科研课题,如孙灵芝主持2023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陈昱良主持2022年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温佳雨主持2022年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1项。

医史文献教研室教师先后主编、副主编、参编、点校出版了各种专著、医著,包括:李柳骥主编《现代中医误诊误治医案集》、陈昱良主编《中医名词考证与规范第四卷·临床各科》等;孙灵芝副主编书籍《难经民国讲义集成》、《龚廷贤用小方》、《近代中医药大师名著精选》等;参编书籍有《图说中医抗疫史》、《退烧简史》、《国医器具史》、《中波交流使者卜弥格研究论集》、《中医大辞典》、《中医大辞典:彩图限量版》;教研室成员马明越、孙鑫、温佳雨均参与了《王肯堂六科证治准绳丛书》的点校出版工作。


五、学术传承

名师学习传承方面,医史文献教研室教师积极加入各室站进行跟师学习,如李柳骥、孙灵芝、马明越为“张其成教学名师工作坊”成员,陈昱良为“王天芳名师工作坊”成员,孙鑫、温佳雨为“钱会南教学名师工作坊”成员。

名老中医传承工作方面,李柳骥系孔光一名医传承工作站成员、王玉英“三名”传承工作室成员,为名老中医经验继承奉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