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发展历史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诊断学教研室创建于1957年,当时为中医诊断教研组。于1981年正式命名成立中医诊断教研室。在老一辈学科奠基人杨维益和学术带头人季绍良主任的领导下,本学科形成了一支高学历、科研、教学能力强的高质量教师队伍。1981年和1991年分别被批准为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授权点,1994年批准为博士后科研流动站。

为国家教育部及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诊断学”重点学科、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证候规范化研究方法重点研究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三级实验室“神经免疫实验室”的依托单位,曾为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医诊断学分会主任委员依托单位,现为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亚健康专业委员会会长依托单位。参与教育部“证候与方剂研究重点实验室”、北京市(科委)“证候与方剂基础研究重点实验室”的建设,牵头“证候规范化、标准化”的研究方向。


二、师资队伍

中医诊断教研室目前有专任教师10人,双肩挑教师2人。其中教授7人,副教授3人。具有博士学位12人。中医诊断学科是博士、硕士授予点,其中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9名。

在杨维益、季绍良教授的教学思想影响下,教研室逐渐建立健全试讲上岗制度、听课制度、课程督导、集中备课等制度,通过传、帮、带不断提升青年教师的教学水平及教学素养。教研室建设有2个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1个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学团队,成立3个名师工作坊,针对不同教学对象,传递精神,传授经验,帮助、带动青年教师成长,逐渐形成有序的中文、双语、英文、MOOC建设的教学师资团队。

教研室师资力量雄厚,学科成员总体素质较高。多人获得“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奖”、“北京高校育人标兵”、北京市“教育先锋”教书育人标兵、“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主讲”等称号。主编、副主编多部教材,其中包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全国统编教材《中医诊断学》(第1版至第4版)。


三、教学工作

中医诊断教研室承担了全校本科五年制及长学制、研究生及国际学院英语授课班多个专业不同层次的多门课程,其中本科课程包括中医诊断学、中医诊断学(双语)、中医诊断学(英语)、中医辨证论治学基础、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Ⅰ、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Ⅱ等专业必修课,以及中医诊法研究、亚健康学基础、中医古籍美学赏析、中医健康传播学概论等全校公共选修课;研究生课程包括中医辨证学、中医诊断古籍选读、临床杂病辨证临床讲座及中医诊法研究进展等。

承担的“中医诊断学”课程于1998年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理科基础与人才培养基地”名牌课程,2003年被评为国家级与北京市级“精品课程”,后又转型为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中医诊断学(双语)”课程于2010年获批为国家“双语示范课程”。同时教研室制作的线上课程“望闻问切话中医”于2012年获批为国家级“精品视频公开课”,“中医诊断学MOOC(上)”于2017年被批准为国家精品在线开放课程,并于2020年被批准为首批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中医诊断学MOOC(下)”于2023年被批准为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一流课程)。

教研室在教学改革方面进行深入思考,主要的举措及取得的教学成果如下。

(1)借助信息技术,进行多元化教学方法的融合,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

挖掘信息资源对学生学习的支持,融合课堂教学方法和网络教学优势,利用MOOC情景性、情境化特点,以及理论教学、实践教学有机结合的双模式教学体系,为PBL、翻转课堂等教学形式提供平台,打造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模式,以期更大程度地加强学生对知识的高效内化。2020年基于MOOC及SPOC平台,中医诊断学课程获校级一流本科课程(线上线下混合)称号。

(2)通过中医诊断虚拟仿真实训平台的建设,为提升学生的实践水平提供平台,守正创新,开拓学生的创新能力。

通过智能化问答、图像呈现、脉搏信息数据转化等,提升学生技能水平,通过诊法合参训练辨证思维能力。并加强学生理论与实践结合的能力,且通过传统诊法与科学技术结合后的数字化呈现方式,拓展学生的科研思维及创新能力。

(3)通过课程内容与思政的深度融合,德智并举,为培养符合新时代要求和国家需要的人才奠定基础。

教研室重视课程思政建设,深入挖掘课程思政元素,形成课程思政教学样例,不断完善课程思政教学模式并实践,不断提升医学生的人文素养。2018年“中医诊断学”获得大学首批“思政示范课程”称号,2022年“中医基本技能训练Ⅰ”获得“北京市课程思政示范课程”称号。

除了本校的教学工作,教研室于2015年建设的“中医诊断学MOOC(上) ”、2019年建设的中医诊断学MOOC(下)在中国大学MOOC平台开放,至今已经完成多轮线上授课,累计学习人数超过40万人次,为中医院校的学生及广大中医爱好者提供了优质在线学习资源。

在疫情期间,中医诊断学MOOC上、下除了为本校学生提供在线学习资源外,也广受兄弟院校学生的喜爱,得到学习者广泛好评。


四、科学研究

中医诊断学学科在科研建设过程中,促进了科研能力的培养与发展。已形成了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中医证候的规范化与标准化研究、中医证候的现代生物学基础研究、中医病证结合的规律研究、中医诊法的理论与临床应用基础研究等。先后承担过国家科技部“863”项目、“973”项目子项目、“十一五”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面上项目、多项国家自然基金青年项目、国家社会科学项目及教育部、北京市等多项省部级课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二等奖、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奖二等奖、北京市科技技术奖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二等奖、第二十四届吴阶平-保罗·杨森医学药学奖(吴杨奖)、第七届中医药国际贡献奖—科技进步二等奖等多项科研成果,编制国家标准1项、团体标准多项。获得多项专利、著作权等。并与时俱进,积极将科研成果反哺于本科教学,为拓展本科生的知识结构、知识层次,加强本科生的创新能力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五、学术传承

秉承中医医史文献大家任应秋先生治学方法,一直致力于中医诊断古代经典文献整理。针对《难经》进行版本学等研究,独立编成《难经传承图》,为学界提供循经索引之线索,并择取所藏《难经》之重要传本与相关文献合计五十六种(古籍55种、古代医家难经墨迹1种),厘定成系。编撰完成大型丛书《难经传本集成》(10种),为中医经典研究同仁提供《难经》传本源流与发展之全景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