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中医基础理论

作者:基础医学院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9日
 
  • 国家级重点学科
  •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
     
  • 学科介绍:

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基础理论学科1993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成为教育部重点学科,是“211”重点建设项目。本学科经老一辈中医学家任应秋、王玉川、程士德、王洪图等创立与发展,形成了五个明确、稳定的研究方向,包括脏腑相关、五脏应时、五脏藏神、中医体质学、中医理论体系研究。在过去五年内,共获得国家级、部局级科研项目支持35项,总经费近2000万,各项学术成果19项,撰写学术论文200余篇,著作60余部,培养博士硕士研究生130余人,七年制、五年制全国通用教材10部。学术积淀深厚,学术队伍强大。

  • 学科带头人:

 

王琦,中医基础理论国家级重点学科带头人。著名中医学家,1943年出生,江苏高邮人,中国中医研究院首届研究生毕业。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国家级重点学科中医基础理论学科带头人,国家人事部、卫生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遴选的“全国500名老中医”之一,国务院授予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术委员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常务理事、体质分会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医疗事故技术鉴定专家,国家科学名词中医药名词审定委员会委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评审专家,《中国大百科全书·中医卷》副主编,英国皇家医学会会员,国家“十五”“211”中医体质学建设项目负责人,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中医基础理论整理与创新研究项目专家组成员及课题负责人。

 

 

高思华:中医基础理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973计划《“肺与大肠相表里”脏腑相关理论的应用基础研究》首席科学家。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副会长、糖尿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副会长、内分泌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保健协会副会长,中国药膳研究会副会长,中国药学会理事,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第二届中医药学名词审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教育部医学教育认证专家委员会委员等职。

为我国首届中医基础理论专业硕士学位和博士学位研究生,先后师从著名中医学家张珍玉教授和方药中教授。 多年来一直致力于中医基础理论的教学与研究工作,对中医理论体系尤其是阴阳五行学说、运气学说及中医辨证论治理论体系的研究有独到见解,对养生保健和糖尿病等内分泌系统疾病的内科临床治疗研究亦有独到之处。

曾参加国家七五攻关课题研究并获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进步成果三等奖;主编的《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获中国中医研究院科技进步三等奖。曾作为主研人员参加973专项“方剂关键科学问题研究”,曾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糖尿病中医证候量化诊断标准研究》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研课题《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研究》各一项。参与完成的“糖尿病中医辨证指南”获得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

主编《中医内科辨病治疗学》、《中国药汤谱》等,参编《实用中医老年病学》(副主编)、《辨病专方治疗学》(副主编)、《中国药膳辨证治疗学》(副主编)、中医临床辩证施膳(副主编)等,在国内外学术杂志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代表作有①五行学说之我见、②以中西医结合理论为指导,立足肝脾肾辨治糖尿病、③中医药治疗中晚期肝癌临床研究的思路与方法、④运气学说的形成及基本内涵、⑤如何随天地气化之理诊断疾病、⑥如何随天地气化之理治疗疾病、⑦顺应天地自然之理养生治病、⑧中医方剂配伍理论的渊源、⑨仲景方剂配伍特点浅析、⑩论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