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学科建设» 中医医史文献

中医医史文献

学科建设-中医医史文献

作者:基础医学院    发布日期:2015年03月09日
 

中医医史文献

  • 北京市重点学科
     
  • 学科介绍:

中医医史文献是从史学、文献学的角度,研究中医药学理论与经验、学术特征、文化内涵与发展规律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学重要的基础学科。本学科由我校著名中医专家任应秋教授于50年代创建,1981年首批批准为博士学位授权点,1996年我校中医学一级学科被批准为博士后流动站,本学科是流动站基地之一,目前形成了医学人文系为主、以中医信息研究室、中医文化研究中心、医史博物馆为支撑的合理布局。现有正副教授24人,师资力量雄厚,其中鲁兆麟教授和钱超尘教授为著名中医专家和学术带头人。本学科的4门主要课程(各家学说、医学史、医古文和中医文献学)均为全国教材的主编,并为中华中医药学会各家学说专业委员会、医古文研究会和李时珍研究会的主任委员单位,医学史分会、中医文献学分会和中医文化分会副主任委员单位。1995年以来,主持和参与各级课题53项,发表论文336篇,出版著作88部,获国家级奖1项,部局级奖13项,学科整体优势明显,在全国高等中医院校同类学科中处于领先地位。 本学科的研究方向有4个:

1.中医学术发展规律及流派研究 通过深入研究历代名医的学术思想和临床经验,探讨中医学术流派的形成和发展,进而揭示中医学术发展的内在规律,并凸显中医各家理论对临床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尤其侧重于近现代北京地区医学流派学术上的传承、发展与推广应用。

2.中医临床文献研究 以病证为研究切入点,探讨古今中医文献有关各病证的学术发展源流,阐述历代医家对各病证病因病机、诊断治疗的认识与发展沿革,总结他们诊治各科病证的学术理论和临证经验,为提高当今诊疗水平和临床疗效服务。

3.中医文化研究 从外史角度、利用诠释学的方法,研究中医学形成的文化社会背景、总体发展规律及其学术特征、思维方法,阐明中西医学临床思维的异同,从文化研究回归到医学研究,以促进中医药学术的发展。

4.中外传统医学比较与交流史研究 通过比较研究,寻找中西医学的交叉点和突破点,探索中西医学结合的新思路,为当今中医药走向世界提供依据;并通过东西方医学文化交流史和中医药西传波斯、南亚,东传日本、高丽的历史实证研究,证明中医学在历史上对世界医学产生深刻而广泛的影响。

研究方向特色为:(1)文献研究与临床密切结合;(2)以文化研究为起点,以医学研究为目的;(3)符合未来医学科技与人文相结合的发展模式;(4)与北京市文化经济建设、中医药事业发展密切相关。

  • 学科带头人:

 

严季澜,男,1955年2月生,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中医药大学基础医学院医学人文系主任、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带头人,中华中医药学会医史文献分会副主任委员,全国名老中医孔光一教授的学术经验继承人。

研究领域为中医文献学,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医内科临床文献,临床主治内科心脑血管、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疾病。先后主持与承担国家及省部级课题6项,合作主编了《十部医经类编》、《二续名医类案》、《中国现代名医验方荟海》等多部大型中医文献著作和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教材《中医文献学》、北京市精品教材立项项目《中医药信息检索》。主要获奖成果有:①主编《十部医经类编》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一等奖、教育部自然科学二等奖、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二等奖;②主编《中医文献检索》获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成果一等奖、北京市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二等奖;③《近代中医珍本集》(主要编写者)获浙江省中医药科技进步一等奖,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基础研究三等奖;④主编《中医药信息检索》获北京市高等教育精品教材奖;⑤主编《中医文献学》获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优秀教材奖。出版著作18部(其中独著、主编9部);发表论文60多篇。已指导博士生14名、硕士生18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