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发展历史
临床流行病学与卫生统计学教研室(循证医学中心)正式成立于2005年5月,是教育部长江学者创新团队和创新引智基地的项目建设单位。教研室是教育部重点学科、985创新平台建设单位,并于2008年成为国际临床流行病学网络(INCLEN)批准成立的临床流行病学培训机构(CEU)及国际Cochrane协作网补充替代医学教研室中医药分中心。2011年,成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循证中医药疗效评价重点研究室。2019年获批北京GRADE中心牵头北京地区中、西医循证医学团队,也是全球13家中心里唯一由非西医机构牵头的中心;2020年挂牌Cochrane协作网China Network合作中心,成为中医药领域唯一一家。
二、师资队伍
教研室现有教学科研人员12人,包括教授5名,副教授1名,讲师6名。全部具有博士学位,大部分具有海外留学经历。教师岗9名、科研岗3名。教研室作为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学科下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学科招收单位,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6名,培养包括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中医循证医学和科研方法学人才。
三、教学工作
教研室面向全校开设《临床流行病学》、《医学统计学》、《循证医学》、《循证护理》等相关课程,与国内外合作开展高质量中医药临床研究、中医药临床疗效评价、指导临床实践指南的制定,培养高层次中医药临床研究方法学人才。
教研室是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学科下的博士后、博士、硕士学科招收单位。中心现有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研究生导师7名,培养包括博士后、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内的中医循证医学和科研方法学人才。
四、科学研究
团队的学科归属是国家级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一级学科之下经教育部批准自主设置二级学科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属国内高等中医院校首次且唯一的特色创新学科,该学科亦获批北京市重点学科;在中医学一级学科下面设置中医循证医学二级学科,获得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批准成为重点学科。中西医结合循证医学重点学科是目前大学中西医结合国家级重点学科的五个研究方向之一,得到大学“双一流”学科建设的重点支持。
过去几年,学科在原来的两个方向上进行了增加和完善、确立了四个学科方向:中医药疗效的系统评价研究、疗效评价方法学研究、中医药标准化方法学研究以及中医药药物经济学评价。目前,四个学科方向形成了稳定的队伍建设。“十三五”期间共完成项目14项、新增科研项目24项,发表学术论文168篇。
中心主要从事中药、针灸等中医药循证医学评价,在中医药循证评价领域处于领先地位,从事的研究受到国内同行及国际认可,在中医药的国际研究领域中存在广泛的合作关系。中方研究团队既往承担了科技部973重点项目和中澳国际合作项目,建立了ProCite数据库目前已完成中医药临床试验翻译国际共享逾13000条,在临床国际合作研究具有丰富的经验。已与英国、美国、澳大利亚、以色列、挪威、丹麦、加拿大等7个国家11所科研单位建立了人才交流与培养的国际合作,具有广泛的国际合作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