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学科发展历史
中药教研室所属学科前身“中药学”学科创建于二十世纪50年代中后期,并于1981年和1991年分别被教育部批准为硕士和博士学位授权点。
2001年,作为临床中药学学术带头人,高学敏教授首先在本校创办临床中药学学科,2002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定为临床中药学重点学科建设单位,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并引领本校的临床中药学学科建设始终处于领先地位。2012年,根据国务院学位委员会的要求,我们将原一级学科下自主设置的二级学科临床中药学(代码100520)更名为中医临床药学(1005Z2)并得到批准。在中药教研室与中药学院同仁的共同努力下,2016年,临床中药学被评为全国优秀重点学科。
2008年,作为我国临床中药学科的领军人物,高学敏教授牵头创立了中华中医药学会中药基础理论分会,当选首届主任委员,对促进全国临床中药学科发展、推动学术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此后,钟赣生教授接任主任委员。目前,张建军教授任分会主任委员,王景霞教授任分会秘书长。自始至今,我校一直是该分会的主任委员和秘书长单位。
二、师资队伍
颜正华、高学敏、钟赣生分别历任教研室主任,翁维健、高学敏、贺兴东、钟赣生、王洪飞分别历任教研室副主任,胡素敏、王淳分别为现任教研室正、副主任,王景霞为现任方药系党支部书记。教研室现有专任教师11名,其中教授6名,副教授3名,讲师2名,具有博士学位和海外学习经历的教师10名。
高学敏教授荣膺首届中医药高等学校教学名师,受到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并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和首届北京市高等学校教学名师等荣誉称号及北京市经济技术创新标兵、北京地区产学研先进个人。钟赣生教授荣获北京市优秀教师、北京市高等学校优秀骨干教师、首都高校“启智润心”大先生等荣誉称号,曾担任北京市高等学校(青年)学科带头人,并被聘为教育部高等学校中医学类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中药学》课程联盟第一理事长。张建军教授荣获北京市科学技术创新标兵、第四届北京高校教师教学创新大赛产教融合赛道/北京市三等奖,以及北京中医药大学教学名师荣誉称号。胡素敏教授荣获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北京市科技新星、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教师荣誉称号。修琳琳老师荣获第十二届北京市高校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一等奖。王安老师入选2023年度北京中医药大学岐黄英才·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培育计划。培养了多名博士、硕士研究生,其中多人获北京市优秀毕业生、校级优秀毕业生等荣誉称号,且有多篇北京中医药大学优秀博士论文。
三、教学工作
1.教学任务:本科教学方面,中药教研室承担了我校岐黄学院、中医学院、针灸推拿学院、国际学院以及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的领军人才计划的华佗班、卓越班、实验班、五年制、港澳台生和留学生的必修课《中药学》《方药学》(含饮片辨识实践环节)、《中医基本技能实训I》、《中药与方剂》、《中医基础概论2》、全英文《中药学》;以及五八九年制不同层次的实训课《中药辨识综合实训》、《中药炮制和饮片辨识综合实训》、《中药种采辨用综合实践》《中药辨识训练》、专选课《中药材概论》;领军人才班中医方向课程《〈神农本草经〉临床应用》;公选课《本草文献学》《临床中成药应用》以及《现代中药创新研发概论》等课程。研究生教学方面,承担了我校研究生《中药学专论》、研究生补本科《中药学》课程;以及我校对外教学西班牙、罗马尼亚中医学研究生项目全英文《中药学》《方剂学》等课程。
2.教材建设: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国家级规划教材《中药学》(高学敏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中药学》(第十版)(钟赣生主编),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四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第十一版)《中药学》(钟赣生第一主编),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十三五”规划教材、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研究生教材《中药学专论》(钟赣生主编),世界中医药联合会世界中医学专业核心课程教材《中药学》(钟赣生主编),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创新教材、中医临床前基本技能实训系列教材《中药饮片辨识基本技能实训》(钟赣生、张建军主编),国际标准化英文版中医教材 Chinese Materia Medica(贾德贤主编)。
3.课程建设:《中药学》2004年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本科教育精品课程,2009年被评为教育部国家级网络教育精品课程,2016年成为教育部第一批“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并在“爱课程”网站上线,2018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课程思政重点培育课程,2019年被评为北京中医药大学优质本科课程。英文《中药学》2013年入选教育部来华留学英语授课精品课程。钟赣生教授主持教育部国家级本科精品资源共享课程“中药学精品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主持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教育教学改革项目“全国中医药行业高等教育“十三五”规划教材数字化教学革·《中药学》教材”。胡素敏教授主持2020年北京高等教育“本科教学改革创新项目”“《方药学》整合课程建设”。胡素敏教授领衔我校针对领军人才培养计划的整合课程《方药学》和中医学方向课程《<神农本草经>临床应用创新课程》建设。张建军教授主持《中药学中药饮片辨识》《中药辨识综合实训》《中药种采辨用综合实践》《中药材概论》《现代中药创新研发概论》等实训、实践及整合创新课程建设。
四、科学研究
1.科研项目:主持承担多项科研项目,其中包括: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973计划)、国家“重大新药创制”科技部重大专项、科技部重点研发计划、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含青年基金)、部局级课题、校级课题、横向合作等。
2.科研成果:发表多篇核心期刊学术论文,其中部分并被SCI收录。著有多部科研著作,其中部分著作获奖。获中华中医药学会科技进步奖、“百篇最具影响力国内学术论文”、中国大学生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国家级及校级奖项、F5000论文、北京中医药大学优博论文等多个奖项。获多项国家发明专利及临床批件。
3.反哺教学:国家973计划课题及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课题的研究成果被写入 “十三五” (第十版)规划教材《中药学》“十三五”规划研究生教材《中药学专论》《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临床用药须知·中药卷》以及《中华医学百科全书·中药学》。科研成果进课堂极大地丰富了本科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了本学科的前沿研究动态,开拓了学生的思路和视野。指导学生申报大学生课题、撰写及发表科研论文,获得多个奖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