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科研课题

[1] 3+3薪火传承孔光一名医传承工作室,北京中医管理局,谷晓红,2007-2014。

[2] 孔光一教授临床经验传承工作室,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传承工作室建设项目,谷晓红,2011-2014。

[3] 3+3薪火传承宋乃光名医传承工作室,北京中医管理局,赵岩松,2016-2019。

[4] 科学研究与研究生培养共建项目——科研项目,教育部--北京市教育委员会,谷晓红,2012.7-2012.12。

[5] 北京市共建项目,产学研联合培养研究生基地课题银莱汤防治肺胃(肠)内热证实验研究和临床研究,谷晓红,2012.7-2015.12。

[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用队列研究序贯扎根理论探索中医病因学研究的新模式,谷晓红,2013.1-2013.12,16万。

[7]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应用队列研究结合扎根理论探索中医病因学研究的新模式,谷晓红,2014.1-2017.12,65万。

[8] 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银莱汤对儿童上呼吸道感染肺胃积热证肠道微生态紊乱及模式识别受体蛋白影响的实验研究,谷晓红,2017.1-2019.12,20万元。

[9]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肠道菌群DC-T细胞研究肺胃同治法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谷晓红,2019.01-2022.12,65万元;

[1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粪菌移植联合中药对肥胖幼鼠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GPR43-胃肠肽通路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于河,2018.01-2021.12,20万元。

[1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银莱汤干预脑肠轴作用靶点的研究,刘铁钢,2015.01-2017.12,24万元。

[12] 北京市科技新星课题,基于炎症信号通路研究银莱汤治疗小儿肺炎的作用机制。刘铁钢,2018.1.1-2020.12.31,35万元。

[13]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伏邪理论的“慢肾宁”方调控肠道菌群-短链脂肪酸代谢对溃疡性结肠炎模型小鼠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刘果,2019.01-2022.12,57万元。

[14]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基于“道术结合”思路与多元融合方法的名老中医经验传承创新研究,2018YFC1704100,谷晓红,2018-12至2022-10,2306万元。

[15]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疫病文献辑录及中医药防治疫病知识体系构建与应用研究,2022FY102000,谷晓红,2022-10至2025-09,600万元。

[16]国家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中医疫病学传承创新团队,ZYYCXTD-D-202006,谷晓红,2021-01至2023-12,387万元。

[17]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肠道菌群调控DC-T细胞研究肺胃同治法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作用机制,81874421,谷晓红,2019-01-01至2022-12-31,59万元。

[18]北京市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决策咨询类重点项目,北京市中西医结合公共卫生服务模式研究,21JCB113,谷晓红,2021.10-2022.10,15万元。

[19]全国科技名词审定委员会重点项目,本体构建视阈下的中医疫病学术语体系建设研究,ZDI2020010,谷晓红,2021.11-2023.12,5万元。

[20]知岐健康产业(山东)集团有限公司资助项目,胃肠积热药食同源产品孵化,谷晓红,2022.12-2029.12,500万元。

[21]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清代中医疫病学发展知识图谱构建研究,No.22BZS077,赵岩松,2022-2026,20万元。

[22]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药创新团队及人才支持计划项目,明清时期中医疫病学认知发展模式研究,No.ZYYCXTD-C-202006,赵岩松,2019-2024,8万元。

[23]北京中医药大学“揭榜挂帅”教改项目,《温病四大家医案赏析》课程建设研究,JX-JBGS 2201004,赵岩松,2022-2024,1万元。

[24]2023 年度“階墀”基金研究专项,温病学各家群体学术研究——以叶天士学术群体的梳理为例,2023-RYQJC-003,赵岩松,2023-2024,0.6万元。

[25]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案例库专项课题,基于智能实训平台的《温病学》本科教学案例共享资源库建设,赵岩松,2023-2024,5万元。

[26]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融师承教育与院校教育要素于一体构建有道有术的全人教育模式与实践研究,XJY21007,于河,2021.5-2023.11,0.3万元。

[27] 北京市社会科学基金规划项目,基于燕京流派名老中医思想境界挖掘的中医学科课程思政研究,22JYB014,于河,2022.11-2025.12,8万元。

[28] 横向课题,京城四大名医及其主要传承人、燕京名医经验传承研究,BUCM-2023-JS-FW-077,于河,2023.8-2024.10,80万元。

[29] 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子项目负责人,基于名老中医经验构建特色疫病防治体系,ZYYCXTD-C-202006,于河,2021.10-2023.10,8万元。

[30] 北京中医药大学经典理论挖掘与传承专项,运用多元方法挖掘温病名家“刚柔制衡”之道术研究,2021-JBY-ZYWJCC001,于河,2021.6-2021.12,3万元。

[31]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糖酵解-自噬”探究麻杏石甘汤治疗病毒性肺炎的作用机制研究,82374439,刘铁钢,2024.01.01-2027.12.31,48万元。

[32] 科技部科技基础资源调查专项子课题,疫病“史志-报刊资料”辑录及疫病社会地理因素研究,2022FY102003,刘铁钢,2022.10-2025.9,120万元。

[33] 北京中医药大学揭榜挂帅项目,基于“糖酵解-自噬”途径探究麻杏石甘汤治疗病毒性肺炎的共性机制研究,2022-JYB-JBZR-030,刘铁钢,2022.09.26-2025.09.30,50万元。

[34] 知岐健康产业(山东)集团有限公司资助项目,北京和铜川地区儿童胃肠积热调查分析与干预研究,BUCM-2024-JS-FW-008,刘铁钢,2024.02-2026.02,50万元。

[35] 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团队子课题,基于“肠道菌群-糖原代谢”途径研究麻杏石甘汤治疗肺炎的作用机制,ZYYCXTD-C-202006,刘铁钢,2021.01-2023.12,40万元。

[36]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面上项目,基于“菌-肠-脑轴”探讨银莱汤治疗胃肠积热合并肺炎的机制研究,NO.81973724,刘铁钢,2020.01-2023.12,55万元。

[37]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0年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清宫医案热病证治规律研究,2020-JYB-ZDGG-012,刘果,2020.1.1-2022.12.31,5万元。

[38] 北京中医药大学2021年度教育科研课题,温病经典条文解读试验课堂建设研究,2021批准,刘果,0.8万元。

[39] 202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疫病研究院疫病古籍点校课题,痎疟论疏+倪涵初疟痢三方,刘果,2023.7-2023.12。

[40]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基于“丙氨酸代谢-糖酵解”途径研究麻杏甘石汤通过“肠道菌群-PYR”治疗肺炎的作用机制,82104567,白辰,2022.01-2024.12,30万元。

[41] 中国博士后科学基金面上项目,菌群介导的聚糖代谢在麻杏甘石汤治疗肺炎中的机制研究,2019M650593,白辰,2019.05-2020.07,8万元。

[42]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中医经典理论挖掘与传承专项,基于数据挖掘技术研究温病四大家“肺胃相关”的理论及证治规律,白辰,2021.06-2021.12,3万元。

[43] 北京中医药大学基本科研业务费项目任务书(青年教师项目),基于网络药理学的温病“辛凉法”治疗肺炎的抗炎机制研究,2019-JYB-JS-007,白辰,2019.01-2020.12,10万元。

[44] 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科学研究课题,基于中医经典实训平台的温病学舌诊教学的探索与实践,白辰,2022.05-2024.11,0.5万元。

[45] 横向课题,胃肠积热科普绘本研发,BUCM-2024-JS-ZX-011,白辰,2024.06-2024.12,5万元。

[46] 北京中医药大学新教师启动基金项目,基于质性研究的名老中医书信笔记收集与“大医精神”研究,2022-JYB-XJSJJ012,窦豆,2022-2023,2万元。

[47] 天然调脂药物循证科研基金项目(横向课题),红曲“补消两用”特异性双向调节内质网应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的作用机制研究,2023-CCA-NLD-569,窦豆,2024-2026,10万元。


二、科研奖励

[1] 五运六气与人体生理病理相关性的研究和探索”,2005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谷晓红,第二完成人。

[2] 中华传统健身操对奥运志愿者身心健康及传统文化认知的效应研究,2010年,获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二等奖,获奖人员名单:谷晓红、刘铜华、侯中伟、孙超、李天罡、张小勇、董玲。

[3] 孔光一教授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研究,201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奖人员名单:严季澜,谷晓红,李柳骥,刘文礼,崔永丽。

[4] 基于BI技术的名老中医医案研究,2013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三等奖,获奖人员名单:马星光,赵岩松,谷晓红,吴嘉瑞,沈俊辉。

[5] 教育部科技成果一等奖360-03-20130565-072004.2,谷晓红。

[6] 基于循证医学的系统评价方法应用于中医药疗效评价研究,2014年,北京中医药大学自然科学奖一等奖,于河,排名第十

[7]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科学技术奖二等奖:基于多维定性研究方法解析中医复杂干预要素及理论模型构建,2020年,于河,排名第二。

[8]首都前沿学术成果,2022年,刘铁钢,白辰。


三、科研文章(2019-2024)

1. T1期刊:

[1]骆长永,刘智,于河,闫雨柔,王俊宏,何冰,谷晓红. 基于迁移学习构建李素卿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智能处方模型[J]. 中华中医药学刊:1-10.

[2]崔佳旗,张书与,韩雅乐,夏天,高文蕴,马雪颜,刘铁钢,谷晓红. 基于膜系理论探究疫病的防治[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0):4557-4561.

[3]孟之舟,刘果. 从《名医类案》误诊病案谈中医定势思维对临床的影响[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0):4607-4610.

[4]梅沉成,孙晓光,赵艳,王振东,单燕然,于河,谷晓红,彭建中. 基于扎根理论构建彭建中治疗慢性肾脏病的诊疗经验模型[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10):4988-4995.

[5]谷晓红. 胃肠积热理论及临床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06):2623-2628.

[6]于河,王雨菡,彭炬烽,谷晓红. 创建扎根理论研究级联编码优化操作路径——以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为例[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3,46(05):689-696.

[7]于河,李杭洲,司庆阳,赵岩松,王雨菡,顾然,刘铁钢,刘果,谷晓红. 孔光一辨治温病护阳思想解析[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3,38(03):1089-1093.

[8]于河,王雨菡,马雪颜,刘铁钢,谷晓红. 解析名老中医传承扎根理论研究实施中的常见问题[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2):6956-6961.

[9]王琦,谷晓红. 两代中医论传承,学思悟践解道术[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11):6209-6213.

[10]谷晓红,于河,卜德超,费宇彤,刘铁钢,丁霞,王雨菡,赵燕,马雪颜,董斐,梅沉成,闫军堂. 应用混合方法构建名老中医道术传承研究与推广范式[J]. 中医杂志,2022,63(15):1406-1411.

[11]刘铁钢,李晶晶,董斐,王兆忻,白辰,刘慧,马雪颜,于河,谷晓红. 疫病的辨证与辨病[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7):3657-3661.

[12]王洋,董斐,刘铁钢,马雪颜,窦豆,白辰,谷晓红. 基于“三因制宜”探讨肺系疫病的中医药预防策略[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7):3704-3708.

[13]于河,谷晓红,李勋欣,张文静,刘铁钢. 名老中医传承要素的多维解析[J]. 中医杂志,2022,63(12):1109-1112+1127.

[14]谷晓红,于河. 名老中医经验传承与创新的问题及策略[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09):919-924.

[15]谷晓红. 名老中医传承之道术全人观[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2,45(07):677-683.(F5000)

[16]马雪颜,马乾,刘铁钢,王洋,田园硕,马军光,谷晓红. 膜系理论及其在疑难病诊疗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2,37(04):2056-2061.

[17]黄圣,刘果. 章次公运用杏仁泥治疗消化性溃疡经验撷英[J]. 中医杂志,2022,63(06):592-594.

[18]胡紫馨,于河,崔慧娟. 《伤寒杂病论》“心下停水”证探微[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12):7070-7073.

[19]易昊颖,陈儒骜,南云鑫,陈琦双,韩雨欣,白梦薇,刘思雨,刘果. 王孟英“鲜药观”简析[J]. 中医杂志,2021,62(13):1126-1129.

[20]张宁,王大伟,郑晨颖,奚胜艳,刘铁钢,李志更,白春晓,康杰,杜娟,刘凡琪,刘林,周宇馨,刘阳,岳利峰,康庆,卫景沛. 左归丸联合碳酸钙D3片治疗肾阴虚型老年性骨质疏松的疗效观察[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4):2411-2414.

[21]刘铁钢,白辰,胡莉,龙超君,刘邵阳,马雪颜,董斐,于河,谷晓红. 疫病中医病名探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1,36(04):1805-1808.(F5000)

[22]梅沉成,于河,刘铁钢,董斐,马雪颜,骆长永,谷晓红. 名老中医传承研究中访谈法问题的设计与实施[J]. 中医杂志,2021,62(02):114-117.

[23]于河,崔丽军,骆长永,刘铁钢,梅沉成,董斐,谷晓红. 实例解析名老中医传承质性研究访谈实施要点[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20,43(09):723-728.

[24]徐竞男,刘铁钢,高飞,白辰,黄羚,李旖旎,刘邵阳,于河,谷晓红. 胃肠积热对肺炎大鼠肺、结肠组织促炎反应和抗炎反应的影响研究[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3):1156-1159.

[25]马雪颜,于河,吴力群,梅沉成,李卓,贺建祯,王双成,刘铁钢,谷晓红. 基于德尔菲法的儿童胃肠积热评价量表条目筛选[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20,35(02):851-854.

[26]姜欣,谷晓红,刘铁钢,于河,杨冠男. 中医膜系与卫气营血辨证的关系探讨[J].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2019,42(12):973-976.

[27]刘铁钢,于河,刘果,赵岩松,白辰,姜欣,徐竞男,黄羚,谷晓红. 孔光一宣上调中法在温病临床中的应用[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10):4646-4648.

[28]白辰,刘铁钢,徐竞男,马雪颜,李卓,于河,谷晓红. 基于网络药理学的银翘散合桑菊饮加减方、麻杏石甘汤加减方与抗病毒西药作用机制比较——以2018初冬流行性感冒轻症为例[J]. 中医杂志,2019,60(11):928-934.

[29]姜欣,谷晓红,于河,刘铁钢. 再论三焦膜系[J]. 中华中医药杂志,2019,34(05):1851-1854.


2. Q1区期刊:

[1] Jiang L, Bai C, Zhu J, Su C, Wang Y, Liu H, Li Q, Qin X, Gu X, Liu T.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in treating influenza virus-induced pneumonia: intestinal microbiota and pulmonary glycolysis. Front Pharmacol. 2024 Aug 5;15:1404021. doi: 10.3389/fphar.2024.1404021. PMID: 39161892; PMCID: PMC11331264.

[2] Yang G, Bai C, Liu T, He J, Gu X. The effect of Raphanus sativus L. seeds on regulation of intestinal motility in rats consuming a high-calorie diet. Biomed Pharmacother. 2021 Aug;140:111705. doi: 10.1016/j.biopha.2021.111705. Epub 2021 Jun 9. PMID: 34118598.

[3] Yang R, Liu H, Bai C, Wang Y, Zhang X, Guo R, Wu S, Wang J, Leung E, Chang H, Li P, Liu T, Wang Y. Chemical composition and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 of Qingfei Paidu Decoction and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against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In silico and experimental study. Pharmacol Res. 2020 Jul;157:104820. doi: 10.1016/j.phrs.2020.104820. Epub 2020 Apr 29. PMID: 32360484; PMCID: PMC7194979.(ESI 1%)

[4] Bai C, Liu T, Xu J, Ma X, Huang L, Liu S, Yu H, Chen J, Gu X. Effect of High Calorie Diet on Intestinal Flora in LPS-Induced Pneumonia Rats. Sci Rep. 2020 Feb 3;10(1):1701. doi: 10.1038/s41598-020-58632-0. PMID: 32015367; PMCID: PMC6997398.

[5] Xu J, Bai C, Huang L, Liu T, Wan Y, Zheng Z, Ma X, Gao F, Yu H, Gu X. Network pharmacology to dissect the mechanisms of Yinlai Decoction for pneumonia. BMC Complement Med Ther. 2020 Jun 3;20(1):168. doi: 10.1186/s12906-020-02954-z. PMID: 32493296; PMCID: PMC7267769.

[6] Bai C, Liu SY, Ma KY, Huang L, Ma XY, He JZ, Long CJ, Jiang X, Yang GN, Yu H, Gu XH, Liu TG. Study on the mechanisms of "Xiaoerhuashi Pill, XP" in intervening the health status of high-calorie diet animals. J Ethnopharmacol. 2020 Sep 15;259:112924. doi: 10.1016/j.jep.2020.112924. Epub 2020 May 19. PMID: 32416246.

[7] Li Q, Bai C, Yang R, Xing W, Pang X, Wu S, Liu S, Chen J, Liu T, Gu X. Deciphering the Pharmacological Mechanisms of Ma Xing Shi Gan Decoction against COVID-19 through Integrating Network Pharmacology and Experimental Exploration. Front Pharmacol. 2020 Nov 26;11:581691. doi: 10.3389/fphar.2020.581691. PMID: 33324213; PMCID: PMC7725906.

[8] Huang YF, Bai C, He F, Xie Y, Zhou H. Review on the potential action mechanisms of Chinese medicines in treating Coronavirus Disease 2019 (COVID-19). Pharmacol Res. 2020 Aug;158:104939. doi: 10.1016/j.phrs.2020.104939. Epub 2020 May 21. PMID: 32445956; PMCID: PMC7239792.(ESI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