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2022年金元医学讲堂第二期第一讲——天回汉墓医学新知”于线上成功举办

 

  为弘扬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建设,倡导各学科互相促进、共同发展,发扬中医医史文献研究“延续传统,守正创新”的精神,由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北京中医药大学高层次人才培养基地承办的“金元医学讲堂”,于2022年6月6日晚在线上顺利召开。讲堂的主旨为“多元通合,古韵新声”,本次邀请了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顾漫研究员主讲,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张树剑教授与谈。参与讲座的还有来自各中医药大学的专家学者、教师、研究生,以及社会各界同仁,共计三百余人。讲堂由医促会各家分会副会长、中医学院谷建军教授主持。

1.jpg

  我校中医学院院长李峰教授、副院长郑丰杰教授出席了讲堂。李峰院长为讲堂致辞,金元时期是中医学理论创新发展十分辉煌的时期,流派争鸣,名家辈出,以之为讲堂命名,体现了我院医史文献学科守正创新的学术研究精神,充分肯定金元医学讲堂作为医史文献学术交流平台的重要意义。李院长对讲堂提出殷切期望,希望讲堂能够充分发挥学术交流和引领作用,以促进和提高医史文献的学科发展。随后李峰院长介绍了出土文献研究的重要作用,其中天回医简以其内容的丰富、体系的完备,为学界广范关注。天回医简的发现证明了汉朝中医文化的繁荣,对早期中医学术传承具有重要意义。最后,李峰院长表达了对本次学术交流活动的大力支持,并预祝讲堂圆满举行。

2.jpg

  本期讲堂邀请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国医史文献研究所顾漫研究员做了宣讲,题目为“天回汉墓医学新知”。顾漫研究员首先介绍了天回医简文物的出土情况,随后,重点介绍了医简中脉诊和针刺的有关内容,以“通天”为核心,阐释了“五藏通天”“九窍通天”“十二节通天”的内涵,涉及对“脉口”的认识、五色脉诊的意义、针刺方式等,进而探讨了天回汉简时期与后世经脉理论认识之异同。随后山东中医药大学中医文献与文化研究院张树剑教授进行点评,从经脉的内涵、分类、命名等角度探讨了古人对经脉理论的认识,表明经脉理论的构建是一个漫长而逐步发展的过程,需要不断健全完善。出土文献对现有医学理论带来了冲击,但同时也为重构并完善医学理论体系创造了条件。

3.jpg

  随后参会人员就天回医简的有关内容提出很多学术问题,两位专家给予了专业性解答,并与参会人员进行了交流讨论,讲座在热烈的氛围中结束。

  本次会议有效促进了中医医史文献研究的学术交流,达到了预期效果,会后受到多方好评。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将继续努力,充分发挥学术凝聚力,加强学科间相互交流,促进中医医史文献学科发展,积极推进中医传统文化的实质性建设。

中医学院

撰稿:刘琳炎  审稿:谷建军、郑丰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