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科学研究» 科研动态

科研动态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贺娟教授团队发表题为“东亚季风对中国季节性流感时空模式的影响”学术论文

 

  近日,中医基础理论学科贺娟教授团队在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2021影响因子10.753)上发表题为“The influences of the East Asian Monsoon on the spatio-temporal pattern of seasonal influenza activity in China”的文章,研究基于《黄帝内经》的“天人相应”理论,采用广义相加模型等流行病学统计方法,系统阐述了中国四大地理区域的不同流感活跃期各自主导的气候因素,并重点阐明了东亚夏季风对南北方夏季流感时空特征的影响。贺娟教授为文章通讯作者,我院博士研究生张舒雯为文章第一作者,系我校2014级岐黄国医班学生,2019年起进入博士阶段,北京中医药大学中医学院为第一完成单位,该研究系与北京城市气象研究院孙兆彬副研究员合作完成,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的支持。

【文章介绍】

  流行性感冒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广泛流行的传染病。据统计,全球每年因流感造成的死亡约29-65万,严重疾病约300-500万。在气候变暖带来广泛关切的今天,气候因素对人类健康的影响,特别是对流感等传染病发生的影响受到了中医药和公共卫生领域学者的重视。肇始于《黄帝内经》的五运六气理论认为疫病的发生受到气候环境的特定气化状态影响,如《素问·六元正纪大论》记载,辰戌之岁,太阳寒水司天,“初之气,地气迁,气乃大温,草乃早荣,民乃厉,温病乃作”等,指出特定时段的气温异常与流感等传染病的暴发有关。目前的流行病学研究表明,流感的发病受到温度、湿度、温度变化等气象要素的影响,呈现出明显的季节和地理特征。然而,目前关于热带亚热带地区夏季流感流行的气候机制仍有争议,且季风等气候系统对流感发病影响的研究仍相对缺乏。鉴于中国全年的气候深受东亚季风季节循环的影响,研究东亚季风对中国流感发病的影响是十分必要的。

1.jpg

  团队应用中国大陆各省份月监测流感数据和月平均气候数据,将中国分为四大地理区域,选取假相当位温、相对湿度、降水和气温快速变化指数等4个气候要素建立广义相加模型,评估各因素对不同地理区域流感发病的不同影响,并应用线性回归探讨东亚季风对气候要素和流感发病的影响。结果表明,中国冬季、春季、夏季的流感活跃期分别与东亚冬季风影响下的低温低湿气候、冬夏季风转换下的气温快速变化和夏季风影响下的高相对湿度有关。它们通过增强病原体的存活和传播能力、抑制人体免疫、增加人群接触等途径促进流感暴发。

2.jpg

  此外,东亚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影响了中国南北方夏季流感的时空格局。在年际尺度上,东亚夏季风强度对南北方流感活动呈现出相反影响,即季风较强时,雨带北移,北方湿度较大,南方较小,此时北方流感活动较强,南方较弱。而在年尺度上,随着东亚夏季风的向北推进,南方地区的流感活动逐渐达到峰值。

  综上,本研究创新性地探讨了东亚季风活动对我国流感时空特征的影响,从气候与传染病关系的角度出发,通过现代统计学方法,更加客观清晰地阐发《黄帝内经》“天人相应”的部分理论内涵,即气候系统和具体气象要素是如何对流感的发病产生影响的,主要产生怎样的影响。

【杂志介绍】

1667021898454056318.jpg

  Science of The Total Environment杂志由ELSEVIER出版商发行,2021影响因子10.753,环境科学与生态学TOP期刊。

  中医学院

  中医基础理论学科